本场婚礼获得碳中和证书。雪林/摄
金属材质的糖盒和太阳花种子纸餐卡。雪林/摄
婚礼现场。雪林/摄
(资料图)
今年5月,是个不一样的春天。我们踩在了“沙尘大年”,遇到了“酒店刺客”,卷入了“婚礼浪潮”,在自己的婚礼上,我们做了场碳中和实验。
我和另一半都是专注生态环境领域的记者,最初头脑风暴,提出办一场碳中和婚礼时,我俩一拍即合。但将想法真正付诸实践,心里不免还是打起了鼓:碳中和婚礼难吗?贵吗?会不够美吗?
早在去年年底,我们就定下了婚礼场地,户外草坪,亲近自然。自助餐,避免浪费。我们不太想安排婚车接亲、堵门等传统环节,不喜欢场地中的KT板等一次性材料。而这些设想恰好与减排的理念相契合。
真正实现碳中和,还需要我们做什么呢——首先要尽可能地在婚礼的各个环节减少碳排放,最后通过购买碳汇,抵消婚礼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我们的婚礼规模不到50人,减排工作量不算大,实际操作起来却繁琐:收集来宾的行程车次,统计住宿信息,确认音响、投影仪等设备功率,计算每一项活动可能产生的碳排放。
如此“精打细算”,我们也担心婚礼效果是否会打折扣。毕竟,许多“看起来很美”的效果要靠华丽的设计、繁复的包装实现,我们只能尽量平衡美观与环保。
比如,购买喜糖盒时,我们在多个电商平台上反复对比,纠结好几天,最后选择了一款纯金属材质的糖盒,希望喜糖吃光后,它还能成为一个小收纳盒。
距婚礼只剩下几天时间,还没选到满意的誓言卡。我心生一计,把我们在云南临沧旅行时,从村里制纸老奶奶手里买来的芒团傣族手工纸裁剪、对折,贴上了之前在公园里捡的松针和自制的干花。
此前我还想象,千里遥寄请柬,每位宾客亲手撕开火漆印的信封,一定仪式感满满。但考虑到减排,纸质请柬只好作罢。我们新注册了一个公众号,制作一条消息推送,用交互设计,模拟亲启“拆信”的过程。
有朋友说,这封电子请柬打破了他以往关于婚礼的传统认知,看到了两个年轻人用心办一场婚礼的创意,甚至让他少了一分走入婚姻的恐惧。
不知不觉中,我们为婚礼碳中和所做的“减法”,都变成了设计上的“加法”。
就餐区的餐卡由“种子纸”制成,揉碎、泡水,埋在盛满土壤的喜糖盒里,一周后就能长出太阳花的嫩芽。
我们设计了一款用环保材料制成的纸袋作为伴手礼,上面的图案是两人一起养大的猫咪。不仅有纪念意义,也方便到场的宾客,把鲜花、喜糖放在纸袋里带走,日常购物它能代替塑料袋使用。
我是不忍见鲜花浪费的,平时能制成干花的,都被我安放在家里的各处了。午宴临近结束,我像一个热情的推销员,和宾客一起选花,恨不得把他们的纸袋塞满。
整场婚礼几乎没有一次性用品,场地的鲜花被全部带走,可爱的装饰物也找到新家。
超过一半的亲友是从天南海北远道而来专程参加婚礼的。我们希望婚礼结束后,大家仍能在以后的某一个时刻,看到某一个物件,脑海里闪回那个春日的美好记忆。
前几天,有朋友告诉我们,她背着猫咪纸袋出门,有人主动来要链接。还有许多人发来照片,喜糖盒变身成“迷你花盆”,有的种子餐卡已经发出嫩芽!
我们请的婚礼策划师和摄影师见证过许多场婚礼,但碳中和婚礼,他们是头一次遇到。我们搜索过,虽然“双碳”战略已提出两年多,国内办碳中和婚礼的仍然不多,我们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新人。
但在婚礼前一个月,我跟一位前辈交流时,意外得知对方早在十年前就想举办一场绿色低碳的婚礼,不设车队,甚至婚宴采用纯素食。我很惊讶,原来,类似的理念早就出现在年轻人的婚礼中,只是那时,碳中和这个词并未流行,国内也缺乏能从技术上实现碳中和的专业力量。
筹办一场碳中和婚礼,并没有想象中复杂。婚礼一共产生5.68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交通排放占了近一半,达47.19%;住宿餐饮排放也是大头,占37.25%;婚礼用品排放占15.43%,上述三者加起来占了99.87%。一般而言,碳抵消的数额要略高于计算得出的数据。我们购买了6吨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进行抵消。
只有亲身经历后才发现,普通人离碳中和如此之近。网上关于环保婚礼的新玩法,刷新了环保艰苦单调的刻板印象。许多宾客发现了婚礼中的巧思。一位来宾说,这种形式上的简约让她更投入于婚礼中的情感和情绪,回归到纯粹的“见证爱、分享爱”的婚礼初衷。
有人把这场婚礼称作“碳中和”主题,其实不然,我们为婚礼设置的主题是“春天约会”,而碳中和,这只是婚礼的标签之一。婚礼策划师整理了这次经验,她说,最近又有一对新人想办碳中和婚礼,她们也要继续学习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碳中和元素会融入越来越多的幸福时刻里,那时,碳中和婚礼已经不足为奇。
我们也是幸运的,双方父母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包容,婚礼由我们自由发挥、自行操办。尽管要应对实验中诸多不确定的变量,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大家笃定的生活答案——爱人、爱自然。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