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之隔,一对师生,两座城市。
他们相识在香港高校,又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再次相遇。当前,深港接壤的河套正不断产生“虹吸效应”,持续吸引高端科创资源和优质人才纷纷集聚。
一名博士后从香港来深圳发展,看准了深圳怎样的发展机遇?深港“一区两园”研发模式,如何更好共享两地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孵化落地?本期深圳卫视《先行》告诉你答案。
(相关资料图)
“擂台比武”
推介多年科研成果
清晨6点,天微微亮。曹赵文博拖着行李箱出现在高铁站,步履匆匆。
他是来自深圳河套香港城市大学福田研究院的一名博士后,专注于3D打印的研发。这天,他马上要乘坐高铁前往珠海,去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大赛最后的角逐。
此次大赛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第一个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的面向博士博士后群体的创新创业专属赛事。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选拔,曹赵文博的基于3D打印的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项目,成为入围决赛圈的113个高水平项目之一。
“参赛项目是将材料和打印技术相结合产生的一个课题。”谈及此次参赛项目的优势,曹赵文博说,该项目产量虽小,但兼具节能环保和放置灵活等特点。
得益于在河套港城大深圳福田研究院已积累了不少打印设备的开发经验,让他的竞赛路演更具有说服力。因此,进入决赛的他,想争取拿到“优胜奖”的好结果。
过河赴港
寻师破解竞赛路演的难题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大赛是一场“真枪真刀”的较量,要杀进决赛也绝非易事。
在竞赛路演前,遇到技术难题的曹赵文博便想到在香港的导师。他的导师吕坚,是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学系的教授,也是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先进结构材料与增材制造研究部的主任。
(右一为吕坚教授)
趁着年初深港恢复“通关”,曹赵文博第一时间回到学校本部,向导师寻求帮助,师生二人深入打磨了路演内容。除此之外,曹赵文博还带来了最新的陶瓷样品,与导师一起核对实验方法。
“手工还挺容易的,尺寸也更大,这个锥形不做支撑会省下一些料。”
“你把这个延展到圆锥的形状,比你的这个角度高。”
“好的,我们可以尝试一下。”
……
双城联动之下,香港一流的人才队伍成为曹赵文博在内地登台竞技的“最佳后援”,为他解决比赛中会出现的“疑难杂症”。
“港城大主要做基础研究,以及吸引和培养国际人才。我的博士生、博士后的学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甚至有一些已经形成了‘独角兽’。”吕坚说道。
在吕坚看来,深圳模式最主要的是能够吸引人才到深发展,而福田研究院就是港城大进入内地的一个重要触角。“一区两园”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两地优势,实现协同发展。“面对未来,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吕坚说。
以赛促合作
迎来更多成果转化风口
时间来到决赛当天,曹赵文博登上演示台,进行基于3D打印的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项目的路演。
该项目最终得分80.03分,曹赵文博对自己的比赛成绩感到满意,已经达到自己预期分数。有些遗憾的是,最终比赛结果出炉,他的项目并不在获奖名单之中。
不过,决赛期间,主办方举办的博士后人才交流与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给曹赵文博创造了不少机会。不到2小时时间,他就与三家投资机构进行了互动交流。
“我们课题组大多数都是做新材料的,其中有一家投资机构比较关注新能源和新材料,刚好对应我们的研究领域。于是我向他介绍了三个项目,对方也在深圳,他会去研究院实地考察我们的项目。”曹赵文博说道。
谈及自己比赛后的感受,他认为获益良多。“不仅可以了解一些项目成果,同时也能找到应用转化的风口。”
“深圳具有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回到深圳以后,我要多找机会参加这样的比赛,将优化后的项目参赛,还是有机会拿奖的。”曹赵文博充满信心。
“科研在香港、转化在内地”
两地实现优势互补
读博期间的曹赵文博,已着手研究陶瓷打印。他所在的项目组已于2018年在香港完成了基础打印,打印出较小的陶瓷。然而想要打印大尺寸的陶瓷,却遇到了难题。
无论是从“技术选手”到实现“市场安家”,资金、场地等因素都成了突破障碍的“必答题”。
“有些实验在香港做不了,我要回到内地的高校去做。深圳给我们提供了场地、资金上的支持,加上在香港积累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在深圳大展拳脚地进行尝试。”曹赵文博说道。
瞄准深圳有更大的成果产业化转化平台,两年前刚从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博士毕业的他,选择“北上”来深工作,在香港城市大学福田研究院继续研究先进材料及设备开发。
曹赵文博认为,与香港相比,深圳有很多的陶瓷原料以及热供设备资源,同时在有合作需求的情况下,团队能很快找到对应的企业和高校。
陶瓷作为一种工业上的关键材料,常规的制造方法很难实现复杂形状陶瓷制品的生产。为此,他所在的团队通过新材料的研制和相应配套的3D打印技术,令陶瓷的变形重塑实现成为可能。
“在工业应用当中,很多陶瓷器件的尺寸是比较大的,使用我们的新型打印机,可以为复杂结构的陶瓷构件提供制造的可能性。同时还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大尺寸的隔热构件以及复杂的高温构件制备等。”曹赵文博介绍道。
深港合作的研究成果远不止于此。在深圳完善的供应链体系的加持下,曹赵文博与同事们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最终研发出了适应新型材料的打印设备,跨出了科研成果产业化中的关键一步。
“我的科研工作要分为几步走,首先是做好基础科研,研究相关的材料和打印方式能不能打印大尺寸的陶瓷。”在他看来,清晰的工作规划早已定下,未来将朝着研究材料和机器进行钻研。
作为深港合作“重头戏”,科技创新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今年以来,全面恢复“通关”后,科研人员早上在香港实验室操作仪器做研究,下午就能到深圳对接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落地……这样的科创“双城故事”,成为了深港两地科创融合再上新台阶的缩影。
俯瞰河套,“一区两园”携手并进,“一河两岸”大干快上,这里已成长为深港科创合作的新兴热土,深港合作互补效应日益凸显,迸发出勃勃生机。
像曹赵文博和导师吕坚
这样的“双城故事”时常发生
锁定每周日晚22:15播出的
深圳卫视《先行》栏目
我们将持续关注
记者 / 李添裔 支丙然 杨梦同
海报设计 / 黄心怡 黄欣 陶鋆 李艺雯
编辑 / 何欢
过水门!欢迎首个复飞台湾航班抵深
目标3000亿元!打造“直播电商之都”,深圳这样行动→
风雨无阻!首届盐田“半马”鸣枪开赛,1.5万人雨中奔赴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