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背景
(资料图片)
规矩,自信和希望。这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
归属,传承和文化。这是每一件文物,所承载的自远古以来,华夏民族在造物、开智的探索求知中,蕴藉的深厚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让“诗意的历法”和“厚重的历史载体”联名,焕活文物魅力!贵州省博物馆联合多彩贵州网教科文体事业部,策划推出“贵博文物说节气”系列报道。让我们在文物和节气、时间和空间的交汇中,感受数千年文化积淀下,文明的自信与博大。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本网记者 应腾)一声春雷,大自然仿佛被抽了一鞭子,至此蛰虫出户,世间萌动,这种生机透芽的痛痒感,化作柔和折角回旋的线条——云雷纹。
惊蛰,我们来看贵博馆藏一级文物,来自西汉的石寨山型铜鼓。
这面石寨山型铜鼓,是1978年在赫章可乐发掘出土的。
出土时,这面铜鼓倒放在墓底一端,而鼓内发现了头骨,这就是独特的丧葬形式——“套头葬”。
一面铜鼓,是鼓非鼓。从古至今“一鼓分饰多角”,从炊器到乐器再到祭器,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也由此演绎出丰富多元的纹饰。而这面鼓,光是鼓面就有太阳纹八角光芒、锯齿纹、涡纹、翔鹭纹和商代后期最流行的云雷纹。
源于对自然摹仿的“云雷纹”,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由云纹的弧线卷和雷纹的方形回旋组合而成。云雷纹真正开始流行是在商周时期,作为底纹开始频繁出现在青铜器上,起着烘托主题的作用,可算是纹饰中的“氛围组”。这样的“圆”和“方”,连续不断的回旋式构图,引申出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再看鼓胸上的主题纹饰,是6组有趣的竞渡纹。每组船上站着6至8个头戴羽冠的人物。羽冠的羽毛似乎迎风飘扬,可以想象他们双手持桨划舟,一幅竞渡的生动场景。而在鼓腰的位置,刻画了长角牛形象的纹样。
从生动有趣代表拼搏向上的竞渡纹,到代表崇拜与敬畏的云雷纹,再看回鼓面,这双翅平展翱翔的翔鹭纹,我们或许可以想象,古人渴望像鸟一样,翱翔在天地之间,向往着芒星太阳……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来,听贵州省博物馆社教部主任简小艳讲述西汉石寨山型铜鼓上,纹样的故事。